【焦点热闻】一线调研丨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上证报记者 于祥明 摄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于祥明)5月25日,上海证券报记者实地探访了我国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领域的第一家独角兽企业——银河航天。公司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可堆叠平板卫星(通信卫星),预计于2023年下半年择机发射。此卫星主要用于卫星互联网巨型星座的快速部署。

“我们几款卫星产品目前都在抓紧研制当中。”银河航天星座通信系统架构师林广荣博士告诉记者。


(资料图片)

业内专家认为,当下中国商业航天正蓬勃发展,卫星互联网产业正驶入“快车道”。

5月25日中午,记者在银河航天北京方舟实验室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组装测试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可堆叠平板卫星。银河航天研究员杨巧龙介绍,把卫星设计成平板可堆叠的形态,是为了方便后续的多星发射和加速卫星互联网建设。据了解,这款卫星所使用的太阳翼,是银河航天自主研发的我国商业航天的首款柔性太阳翼。

上证报记者 于祥明 摄

杨巧龙表示,多颗“平板”卫星可以在火箭整流罩内,一层层整齐堆叠起来,使用四套压紧杆将卫星组合体压紧在火箭的适配器上,从而大幅节约整流罩内部空间。同时,这种新型的堆叠压紧分离机构重量更轻,可以降低对火箭运力的损耗,一发火箭可以发射更多数量的卫星,这能够大幅提高该卫星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传统卫星通信领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当前,卫星互联网建设驶入快车道,可堆叠式卫星构型是卫星发展的新趋势。”银河航天多位专家告诉记者,全球卫星互联网建设加速,太空基础设施时代即将来临,由此所带来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

“全球卫星互联网已进入加速发展期。”天风证券分析师李鲁靖表示,以美国SpaceX公司的星链星座为例,截至2023年3月29日,其已累计发射81批,共4217颗星链卫星。

银河航天公司的专家告诉记者,星链星座仅是全球卫星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根据NewSpace Index 发布的《卫星星座行业调查和趋势》数据,截至2023年1月,全球共有321个商业卫星星座,近50%的星座已发射(含原型卫星),绝大多数星座已处于筹资和开发阶段,待开发市场空间广阔。

上证报记者 于祥明 摄

业内专家表示,“万物互联”是发展趋势,卫星通信可以为基础建设相对薄弱的区域提供低成本的网络覆盖解决方案,这正是全球掀起建设低轨卫星互联网狂潮的原因。

“我们也在加快研发步伐,去年3月,银河航天成功将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02批批产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验证了我国具备建设卫星互联网巨型星座所必需的卫星低成本、批量研制以及组网运营能力。”银河航天相关专家说,批量生产和低成本是互联网星座卫星的研制中需解决两大“痛点”,而打通这些“痛点”需要诸多的技术创新和制造创新。

“就像在地面的光纤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卫星互联网就是太空中的新型基础设施,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满足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在调研中,银河航天专家向记者表示,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范畴,首次纳入新基建体系中,多地相关鼓励支持政策正不断推出,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正迎风而上,抢抓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银河航天将加速可堆叠平板卫星、星上灵活调配的多波束相控阵技术、柔性太阳翼、数字处理载荷等核心技术的攻关。

“太空基础设施建设正驶入快车道。伴随技术的发展,卫星互联网星座呈现出低轨化、超大规模、低成本的趋势,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种类的卫星发射入轨,手机直连卫星、与工业领域结合等卫星应用也在不断丰富,融合了通信、计算、感知等功能的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泛在智能的新时代。”林广荣说。

关键词: